“如今老夫也算看出来了,镇北王乃陛下逆鳞,有人动了他的逆鳞,他如今是谁人的劝谏都听不进去。
可重恩啊,如此下去是要动摇朝纲的,不论陛下是要让众人看清他的底线,还是借此清除朝堂蛀虫,都操之过急了呀!”
乐重恩坐在祖父对面,仔细为老人家斟一盏茶水递过去,缓声道:
“何来操之过急?”
老大人用饱经世事的语气道:
“从朝中到地方,一下少那般多人,朝堂是会停摆的!老夫知陛下看不惯朝中那帮蠹虫久矣,但这得讲求一个稳,能叫政权平稳落地,比什么都重要!”
再者说,孙子此举得罪的人太多了,满朝树敌,对孙子将来的发展而言,并非好事。
乐重恩看出了祖父的未尽之言,却道:
“镇北王在离开前,将杜恒等人留给陛下,您怎知他没留下其他东西呢?”
那杜恒可是镇北王妃的娘家兄弟,为镇北王出生入死多年,镇北王对其信任非常,他本人站在那儿,很多时候就能代表镇北王的意思。
有那些人支持,京中乱不起来。可见镇北王与今上的关系,比众人私下忖度的要亲密许多。
“何况,孙儿从不觉得这天下缺了哪个就真会停摆,您或许还不知晓,陛下早就已命人举荐各地有为之人,一旦哪里有了缺口,立马就有人补上。”
老大人欲言又止。
乐重恩起身,没叫他把话说出来,缓缓道:
“祖父,在您看来如此得罪人之事,您觉得为何会落在孙儿身上?您可知费府那边,每日都能接到来自宫里的赏赐?陛下的意思还不明显吗?”
不过是费家作为镇北王外家,并未参与此事,且在察觉事情有异后,第一时间进宫面圣。
而乐家,选择了隔岸观火。
本以为隔岸观火能全身而退,可如今瞧着,陛下那里是容不得左右逢源的,火还是烧到了乐家身上,命他主审此事,就是对乐家的敲打。
本朝第一大案,从朝堂到地方,涉案大小官员共计五百四十八人。
秋东一声令下,全部人头落地,菜市场日日砍头,足足两月过去,空气中还残留着挥之不去的血腥气。
知情人对其三缄其口,讳莫如深。
史称“嘉和要案”。
因为涉及的当事人之一乃镇北王,身份敏感,就连记录起居注的官员都对这段描述采取了春秋笔法。
官员不敢多言,民间对真相知晓一鳞半爪,经过各种传播和加工,衍生出无数版本的猜测演义,一代代流传下去。
正史中,庆朝开|国皇帝和任何一个朝代的开|国帝王一般无二,都有传奇的经历,大刀阔斧进取的手腕,文治武功令人信服,一举一动都散发着让群臣自愿跟随的魅力。
以及他终生未娶,早早过继了据传是他兄长家的孩子做嗣子,将皇位顺利传给侄女,且侄女继承了他的理念,继续实行他留下的改革和制度,共同开创了一代盛世先河的举动,都为他的传奇经历再添一笔。
知道真相之人三缄其口。
在历史众多开国皇帝中,武帝秋东也是值得后人不断探究的六边形帝王。
然而在野史中,这位开国帝王和前朝皇室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。
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,当年的知情者和见证者逐渐退出朝堂,清楚这一段关系过往之人也化为尘土。
可人们对那段过往的探究却从未停止,终究有只言片语流传除去。
民间关于庆朝开国皇帝秋东,乃姜末幽帝第二子,姜末明帝之弟的传闻从不曾断绝。
虽然都被姜末明帝,也就是庆朝镇北王出面否认了,直言“一派胡言”。
众人面上自然是选择相信德高望重的镇北王的,但私下里谁不嘀咕两句:
“骗鬼呢?”
你自己的存在就是最大的不合理好嘛!
再加上姜室覆灭,却无人见过姜室唯一公主的尸身,而因在东南带领娘子军和倭寇作战,最终得封安南王的那位女王爷,据传有几分姜末公主的影子。
谁听了能不多想几分?
不过这都是没有实证的猜测,一切最终都要落脚于一句“除了当事人,谁知道呢?”
当然了,民间对于庆朝与姜室最大胆的猜测,莫过于“说不定武帝(秋东)陛下的继承人,就是姜末明帝的孩子呢!”
不过这个说法基本上没什么支持者,众人大都当做笑话讲一讲,因为谁也没见过武帝嘴里那个不存在的兄长。
主流思想还是认为,武帝秋东的继承者乃他亲生,要么是孩子生母身份上有问题,要么是武帝不愿继承人将来有外戚干政,索性用过继堵住各方的嘴。
因此后世还衍生出了无数武帝和各路白月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,对于白月光身份的猜测,也是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。
然而只有真正的庆朝皇位继承者才能知晓,他们和前朝姜家
BL耽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