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朱元璋虽然不满,但见他们没有反对,也就没说什么。
&esp;&esp;叶兑等大儒态度就截然不同了,一听说要启用黄帝纪元,那是一个比一个兴奋。
&esp;&esp;给朱元璋扣了好几个大帽子。
&esp;&esp;于是在几日后的一次早朝,朱元璋当朝宣布启用黄帝纪元。
&esp;&esp;要求新刊印的史书,必须添加黄帝纪年,同时要求藩属国启用三重纪元。
&esp;&esp;群臣倒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,理由也很简单,前所未有之事,理应慎重。
&esp;&esp;朱元璋倒也没有惩罚他们,这么大的事情有人保守一点很正常。
&esp;&esp;只要不是别有用心就没事。
&esp;&esp;当然,他不在意这些人的真正原因,还是大多数人都同意了。
&esp;&esp;这条法令正式通过。
&esp;&esp;否则,他肯定要拿几个人开刀震慑一下其他人。
&esp;&esp;接下来他又说了《华夏简史》之事,并命翰林院尽快将此书写出。
&esp;&esp;这一下情况就不一样了,群臣纷纷反对。
&esp;&esp;理由很简单,蛮夷就是蛮夷,岂能与我华夏子民相提并论?
&esp;&esp;朱元璋怒斥道:“尔等当年都做过元朝子民,很多人还做过元朝官吏。”
&esp;&esp;“既然尔等不屑与蛮夷为伍,为何还要与元人为伍,做那元人的官?”
&esp;&esp;一句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。
&esp;&esp;倒是有人辩解,做元人的官是为了蛰伏以待时机。
&esp;&esp;然后他人就没了。
&esp;&esp;罪名很简单,贪腐。
&esp;&esp;还不是诬陷,而是有实打实的证据。
&esp;&esp;可谁都知道皇帝查办他的原因,朝堂在无人敢反对。
&esp;&esp;于是此议案再次通过,翰林院全权负责编撰工作。
&esp;&esp;为了防止他们阳奉阴违拖延时间,朱元璋严令一个月内必须拿出框架,否则所有人都要受罚。
&esp;&esp;陈景恪得知朝堂发生的事情,既高兴又叹息。
&esp;&esp;高兴的是方案通过了,叹息的是,一个正常的朝堂,不应该用这种方法解决争议。
&esp;&esp;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方法的效率确实够高。
&esp;&esp;暴力没有办法解决问题,但能解决提问题的人。
&esp;&esp;暴力加正确的策略,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革新,减少不必要的内耗。
&esp;&esp;也就朱元璋是开国之君威望高,又敢掀桌子。
&esp;&esp;后世君主就很难做到这样了。
&esp;&esp;别看朱标威望高,还获得了群臣的认可,若是他当皇帝提出编写《华夏简史》,不扯几个月的皮根本就通不过。
&esp;&esp;朝堂发生的事情,很快就传了出去。
&esp;&esp;即便科举近在眼前,读书人也忍不住参与讨论。
&esp;&esp;对于启用黄帝纪元,他们不出意外的给予了支持。
&esp;&esp;很多人甚至纷纷高呼陛下圣明,大明乃华夏正统。
&esp;&esp;朱元璋听到这些消息,自然是十分的开心,赏赐了陈景恪许多宝物。
&esp;&esp;不过对于《华夏简史》,读书人的意见就比较多了。
&esp;&esp;主要集中在华夷问题上。
&esp;&esp;有人支持,理由是先贤都说了‘夷狄入中国,则中国之’。
&esp;&esp;只要他们愿意学习华夏礼仪,那就是华夏之人。
&esp;&esp;有人反对,理由也很充分,华就是华,夷就是夷,岂能同论?
&esp;&esp;双方争论的很激烈,谁都说服不了谁。
&esp;&esp;华夷之辩自古有之,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。
&esp;&esp;谁能占据上风,只看朝廷的意思。
&esp;&esp;朝廷比较具有包容性,例如大唐,那‘入则华夏’一派就占据上风。
&esp;&esp;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。
&esp;&esp;相反的就是宋、元以及后来的满清,对身份尤为的强调。
&esp;&esp;华夷之辩也最为激烈,而保守派占据绝对上风。
&esp
BL耽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