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之前他们突然接到朱元璋的召见,说是有关于军制的事情找他们商量。
&esp;&esp;本来他们以为皇帝又有什么新想法,到了才知道竟然是听陈景恪讲课。
&esp;&esp;惊讶之余也充满了好奇。
&esp;&esp;要知道他们可都是当朝名帅,整天都在研究这些东西。
&esp;&esp;莫非这位陈伴读还能讲出什么新花样不成?
&esp;&esp;而陈景恪也是语出惊人,一开始就点明军制存在巨大漏洞。
&esp;&esp;而且还不是大明一朝的问题,而是以东汉光武帝刘秀为界限,之后的历朝历代都存在的问题。
&esp;&esp;这么多朝代都没解决的漏洞,他们怎么不知道?
&esp;&esp;还有,为何是光武帝以后才出现的,之前呢?
&esp;&esp;倒不是他们无知什么的,作为将领他们研究最多的是如何用兵。
&esp;&esp;对于军制变革史的了解,还真不一定比懂历史的文人多。
&esp;&esp;朱元璋算是对军制变革最了解的,作为开国皇帝,他要建立各种制度,就必须先了解才行。
&esp;&esp;但他的了解依然不够全面。
&esp;&esp;毕竟他是皇帝,要兼顾的事情实在太多,没那么多精力放在军制上。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咱们先说光武帝之前,当时采用的是征兵制,有田有产者都要服兵役。”
&esp;&esp;“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义务兵……服兵役是百姓应尽的义务。”
&esp;&esp;“但是义务兵是有服役期限的,两年、三年、五年不等,到期轮换一次。”
&esp;&esp;“服役期够了,就可以回家过正常生活。”
&esp;&esp;“暂时未轮到服役的百姓,或者已经退役的军人,并不意味着就什么都不做。”
&esp;&esp;“他们要接受准军事训练,每年农闲季节接受二十天或者一个月的军事训练。”
&esp;&esp;“这种方式,我称之为预备役。”
&esp;&esp;“这么做的好处很多,大批的预备役稍加训练就是合格的士兵,减轻了军队的压力。”
&esp;&esp;“而且预备役平时在乡里,也是维护治安的有生力量。”
&esp;&esp;这些事情有人知道,比如徐达、傅有德等人,都了解过。
&esp;&esp;但也有人不知道,比如蓝玉。
&esp;&esp;不是贬低他,打仗他在行,别的方面……就这么说吧,他就是一纯纯的武夫。
&esp;&esp;所以听到陈景恪这番讲解,他非常兴奋:“好办法,真是好办法。”
&esp;&esp;“预备役让朝廷拥有了源源不断的优秀后备兵源,轮换制也能让军人有机会喘息。”
&esp;&esp;“没想到古代竟然就已经有如此优秀的军制……可是为何后来就废除不用了?”
&esp;&esp;朱雄英连忙背过脸,假装不认识他。
&esp;&esp;这个外舅公,太没学问啦。
&esp;&esp;陈景恪解释道:“站在朝廷的角度来看,这么做确实好处很大,可是此法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。”
&esp;&esp;“因为在那时期当兵是没有军饷的,士兵还要自己负责采购武器装备,自己负责当兵期间的粮饷。”
&esp;&esp;“虽然汉初有授田制,当兵就给分田。”
&esp;&esp;“可后来随着土地兼并加剧,朝廷拿不出土地,授田制就名存实亡了。”
&esp;&esp;“再之后征兵就反过来了,只从有田有产的百姓里征募,无田无产的连兵都当不上。”
&esp;&esp;“对于百姓来说,负担一个义务兵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。”
&esp;&esp;“而且每年一个月的训练,大量劳动力无法从事生产,又进一步耽搁了农业生产。”
&esp;&esp;“到了西汉中晚期,就已经有大量百姓因为兵役制破产。”
&esp;&esp;蓝玉不说话了,他也是普通人出身,对繁重的徭役深有体会。
&esp;&esp;只是想一想就知道,一个普通家庭担负一名义务兵,是多么沉重的负担。
&esp;&esp;在座的有一个算一个,全都是贫民出身,对此也是感同身受。
&esp;&esp;陈景恪顿了一下,继续说道:“光武帝虽然是宗室之后,但从小生活在
BL耽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