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当皇帝解决了这两个问题,他们就彻底失去了反对的理由。
&esp;&esp;强行反对,就是把刀主动往皇帝手里送。
&esp;&esp;如果是之前,他们或许还敢试探一下,朱标的刀够不够锋利。
&esp;&esp;可之前爆出,有人利用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的机会,故意行不法之事。
&esp;&esp;皇帝派遣锦衣卫四处出动,专门查办此类案件。
&esp;&esp;并且还下达了一条带着血腥味的旨意,凡此类案件,一经查实就地问斩。
&esp;&esp;蒋瓛已经杀疯了。
&esp;&esp;过年他都没回京,而是在地方度过的。
&esp;&esp;只不过和朱元璋不同的是,朱标懂得克制没有大肆牵连。
&esp;&esp;被杀的基本上都是直接犯事之人,很少牵连中枢高官,所以才显得如此平静。
&esp;&esp;可有句话叫杀鸡儆猴。
&esp;&esp;那些被杀掉的都是鸡,被震慑到的是天下的官吏。
&esp;&esp;新皇已经证明,他是能杀也敢杀人的。
&esp;&esp;自然没人敢主动往刀口送。
&esp;&esp;大明第一期五年计划就此通过。
&esp;&esp;朱标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,由李善长担任组长,另一名内阁学士耿光担任副组长。
&esp;&esp;专门负责工作计划之事。
&esp;&esp;群臣对此并无什么特别看法,这种牵扯全国的计划,找一名有经验的官员全权负责,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&esp;&esp;然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,朱标此举是为再一次扩大内阁权力做铺垫。
&esp;&esp;驳斥权的意义,之前已经说过。
&esp;&esp;一旦将这个权力交给内阁,那么它就将成为大明最高行政机关。
&esp;&esp;中枢的运作模式都要跟着变动。
&esp;&esp;如此大的变动,即便是有徐达和李善长坐镇,也会带来极大的震动。
&esp;&esp;这是朱标不愿意见到的。
&esp;&esp;所以一点点的移交权力,到最后顺水推舟,是最好的办法。
&esp;&esp;而五年工作计划,就是最好的契机。
&esp;&esp;接下来朝廷的工作重心,肯定是五年工作计划。
&esp;&esp;各种相关政令,都要从这个工作小组发出。
&esp;&esp;最终的工作情况,也要向小组汇报。
&esp;&esp;说的更直白点,议政和执行两大权力,都变相的交给了这个小组。
&esp;&esp;等群臣适应了这种模式,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驳斥权交给内阁,完成最后一步改革。
&esp;&esp;对于朱标的手段,陈景恪叹为观止。
&esp;&esp;“看看,陛下这手段才叫高明啊,一切都是那么的丝滑,将变革带来的动荡降到最低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也是同样的看法,但嘴上习惯性的反驳道:
&esp;&esp;“磨磨唧唧,换成皇爷爷,这会儿新内阁已经正常运转了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吐槽道:“换成太上皇,这会儿也已经血流成河了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摇头晃脑的道:“咔嚓一刀,所有的反对声音都消失了,多省事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知道这货是叛逆期到了,习惯性的嘴硬,也没当真。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&esp;&esp;大明第一期五年计划的事情,很快就传开。
&esp;&esp;民间的反应,再次出乎了大家的意料……主要是出乎了陈景恪的意料。
&esp;&esp;老百姓多持担心态度,认为朝廷又要折腾了。
&esp;&esp;反而是读书人群体,态度比较两极分化。
&esp;&esp;有人认为这都是善政,新皇是个有作为的君主。
&esp;&esp;证据自然是史书上那些名臣的例子,基本都有修桥铺路,建设水利设施的事迹。
&esp;&esp;这说明啥?
&esp;&esp;说明这种事情是利国利民的,要不然为啥会被史书重点记载?
&esp;&esp;既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,朝廷主持去做,有什么不对?
&esp;&es
BL耽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