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而在集市周围,就生活着大量汉人百姓。
&esp;&esp;平日里做生意,宣传汉人文化。
&esp;&esp;通过这种方式,加深双方的交流。
&esp;&esp;不过草原多季节性河流,想把人固定在一个地方,是很难的。
&esp;&esp;首先要解决用水问题。
&esp;&esp;朝廷派了很多工匠过来,在草原上到处挖井。
&esp;&esp;有了水,就有了把人固定住的条件。
&esp;&esp;最近几年,朱棣就干三件事情,挖井、修堡垒、打北元。
&esp;&esp;他也是事业狂,眼见真的有望彻底解决草原隐患,那真的是干劲十足。
&esp;&esp;直接把家搬到了草原上,方便就近管理。
&esp;&esp;就连今年过年,他都没回京。
&esp;&esp;不过这次他知道,自己不回去真的不行了。
&esp;&esp;天竺,那可是自己的封国。
&esp;&esp;朝廷要开展天竺战略,自己不回去是真说不过去了。
&esp;&esp;于是,他就安排好一切,带着老婆孩子南下踏上了返回洛阳的道路。
&esp;&esp;第390章 徐允恭的见闻
&esp;&esp;将工作交接好,徐允恭踏上了返回洛阳的道路。
&esp;&esp;辽东(黑)还是太荒凉了,普遍都是原始状态,很远才有一个村镇。
&esp;&esp;这也导致秩序比较混乱,走个十里八里就能遇到一伙儿收保护费的路霸。
&esp;&esp;得知徐允恭的身份,他们也只是客客气气的把人送走,没有丝毫的害怕。
&esp;&esp;而徐允恭也没有试图将他们送官之类的。
&esp;&esp;这些路霸是收了保护费,但也确实维护了这一段路的安全。
&esp;&esp;说的难听点,没有他们的存在,这一块儿出了事儿,衙门都不知道找谁来负责。
&esp;&esp;有了他们,出事儿了衙门可以直接找他们的麻烦。
&esp;&esp;这就是辽东的普遍现状,人烟过于稀少,朝廷也没有太好的办法。
&esp;&esp;只有城池附近,人口密集开发的比较好,朝廷力量能管理的到,才没有这些人的生存空间。
&esp;&esp;等进入辽西(吉)地界,情况就好了许多。
&esp;&esp;几条主干道贯通全省主要府县,交通比辽东好了太多。
&esp;&esp;人口也稠密了许多,村镇的密度远高于辽东。
&esp;&esp;村镇周围都是整整齐齐的田地,时不时的还能看到几块稻田。
&esp;&esp;徐允恭知道,这些都是试验田。
&esp;&esp;将生长周期短的占城稻和江南稻,与东北的渤海稻杂交。
&esp;&esp;尝试培育出生长周期短、口感好、产量高的新稻种。
&esp;&esp;这个项目是当年刚拿下辽东的时候,陈景恪弄的,这些年他也一直都在关注。
&esp;&esp;知道是自家兄弟弄的,徐允恭自然多留了一份心,就先去稻田里看了看。
&esp;&esp;只不过这会儿还没到插秧的时间,什么都没看到。
&esp;&esp;他又特意跑到当地的研究室打探情况。
&esp;&esp;得知是代表陈景恪过来的,研究室的老农非常热情,拉着他参观了育苗室。
&esp;&esp;还给他讲了经验成果。
&esp;&esp;经过五年的建设,稻种研究室也有了一套自己的经验流程。
&esp;&esp;从选种到育苗,再到插秧、收获等等,都有详细的步骤。
&esp;&esp;同时,整个东北地区的几家研究室,也加强了交流机制。
&esp;&esp;比如,每到冬天都会聚在一起开会,互相交流经验。
&esp;&esp;还会把自己培育出来比较优良的稻种互相交换。
&esp;&esp;当然了,他们培育的杂交水稻,还是比较原始的自然杂交。
&esp;&esp;和袁老他们的杂交水稻,在技术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儿,产量也不是一个量级。
&esp;&esp;唯一的好处就是,一旦培育成功稻种不会退化。
&esp;&esp;可以自己留种一代代种植。
&esp;&esp;宋朝的时候,就通过这种技术,把占城稻和江南原
BL耽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