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这种情况下,高力士心知是有人要陷害李瑄。
&esp;&esp;故不让消息传入兴庆宫。
&esp;&esp;只要宫人侍卫不议论,李隆基就不会知道。
&esp;&esp;高力士是一个非常清醒的臣子,许多灾祸他很早就有顾虑,只是怕李隆基生气,不敢吐露真言。
&esp;&esp;与吐蕃的决战,一定在关键时刻,眼看已经十一月,谣言四起。
&esp;&esp;高力士不能让圣人对李瑄产生怀疑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十一月中旬,右骁卫兵曹柳绩状告岳父杜有邻“妄称图谶,交构东宫,指斥乘舆”。
&esp;&esp;柳绩作为杜有邻的女婿,这番话自然被人当真了,认为柳绩大义灭亲。
&esp;&esp;而杜有邻的另一个女儿,被李亨纳为良娣。
&esp;&esp;所以,妄称图谶,交构东宫的罪名完全成立。
&esp;&esp;第235章 杨玉环的白月光,突袭乌海城
&esp;&esp;李隆基得到这个消息后,顿时让他想起几个月前的王忠嗣事件,勃然大怒。
&esp;&esp;他下令李林甫主审柳绩,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&esp;&esp;一番刑罚后,柳绩口吐真言,说自己因与老丈人有矛盾,故而诬告。
&esp;&esp;但李林甫不满意这个回答,现在他失去三司的控制,圣人好不容易让他审理此案,他当然要搞点事情。
&esp;&esp;他指使吉温,让柳绩诬告太子,把交构东宫的案子落实。
&esp;&esp;和历史上不同,李林甫现在无法控制三司,所以想牵联其他不听话的大臣很难。
&esp;&esp;如果案子扩大,李隆基一定让御史台和大理寺一起参与。
&esp;&esp;那些人现在都和他对着干,必会将他故意诬告的事情捅出去。
&esp;&esp;所以李林甫只想坐实杜有邻交构东宫和图谶的罪名。
&esp;&esp;李亨此时为惊弓之鸟,上一个案子让他脱了一层皮,现在又出现这档子事,还是李林甫主审,使李亨心一狠,将杜良娣也休了,表示与杜有邻脱离关系。
&esp;&esp;但李隆基依旧十分生气,将李亨召到兴庆宫中,看他到底要干什么。
&esp;&esp;入南熏殿后,李亨诚惶诚恐地跪在李隆基面前一拜。
&esp;&esp;李隆基突然面色一怔,在李亨行礼时,他发现这位尚未到中年的儿子,头发已有几分脱落,特别是后脑勺,一片花白,有些进入暮年的感觉。
&esp;&esp;竟然比他这个花甲的父亲还显沧桑老态。
&esp;&esp;久历政治风雨的李隆基也不免心生几丝恻隐。
&esp;&esp;思子台,思子台!
&esp;&esp;他已经失去三个儿子,不愿意再看到这种事情。
&esp;&esp;随即,李隆基只是安抚李亨一句,并告诉他,不日就为他重新选配正妻。
&esp;&esp;事后,李隆基问高力士李亨与这一次的案件有无关联。
&esp;&esp;“杜有邻只是一个五品的善赞大夫,掌传令、讽过失、赞礼仪,除了这些,杜有邻能干什么?这是圣人的家事,圣人自己决断即可。上不失为慈父,下可享尽天伦,这样的结果,是为大善!”
&esp;&esp;高力士微微躬身,向李隆基说道。他是真的想国家安定,为李隆基尽心力。
&esp;&esp;李隆基心结解开,令李林甫将杜有邻杖杀,其家人皆流放。
&esp;&esp;他又觉得柳绩举报岳父,让他不舒服,免去柳绩的官职,终生不用。
&esp;&esp;本来是历史上的大案,因为李林甫的失势,没牵连到大儒李邕、王曾等人。
&esp;&esp;倒是李亨依旧是最受伤的一个。
&esp;&esp;他休掉结发妻子韦妃,使为韦妃削发为尼,青灯古佛相伴,就被骂薄情寡义。
&esp;&esp;现在又把顺位最高的爱妾休掉,长安更是议论纷纷。
&esp;&esp;李亨心中憋屈至极,他在忍。对李隆基更谦恭孝顺,凡出太子宫,必是拜见李隆基。
&esp;&esp;等他登基至尊,一定将李林甫千刀万剐。
&esp;&esp;哪怕李林甫在他登基前死去,李亨也要像伍子胥一样,将李林甫挖出来鞭尸。
&esp;&esp;李林甫何尝不郁闷?
BL耽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