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“属下拜谢秦王,属下必全力拥护秦王,维护朝廷纲纪。”
&esp;&esp;路嗣恭内心激动,向李瑄大行一礼。
&esp;&esp;新的官制还未完全确立,但尚书之职注定权力巨大。
&esp;&esp;更何况是刑部尚书。
&esp;&esp;“时间不多,嗣恭尽快拟定监斩计划,明日我会亲自到场。”
&esp;&esp;李瑄看好路嗣恭的应变能力,和果断处事。
&esp;&esp;他知道路嗣恭是文武双全的人,更有理财的能力。
&esp;&esp;若在刑部尚书的位置上创造典范,李瑄会加他“参知政事”。
&esp;&esp;今后,尚书左仆射、尚书右仆射,取代中书令、侍中,为参与政事的固定宰相。
&esp;&esp;依旧是以右为尊。
&esp;&esp;尚书令为首席宰相,尚书右仆射为第二宰相,尚书左仆射为第三宰相。
&esp;&esp;同时,李瑄要创立真正的政事堂,逐渐把宰相的位置固定到五人,甚至七人。
&esp;&esp;当前,依旧是李瑄执政事笔,等他权力稳固后,会轮流执政事笔。
&esp;&esp;天策府参与政事,兼任要职。
&esp;&esp;李瑄执掌国玺,任意拜相、罢相,没有人能撼动李瑄的权力。
&esp;&esp;多相制度,更利于朝廷的运转。
&esp;&esp;第379章 任命六部九寺五监官吏,斩杨国忠、五杨
&esp;&esp;路嗣恭走后,李瑄召裴遵庆至政事堂中。
&esp;&esp;昔日宰相处理实务,都会在兴庆宫的中书门下堂。
&esp;&esp;现李瑄重新启用太极宫中书省内的政事堂。
&esp;&esp;“见过秦王!”
&esp;&esp;裴遵庆入堂,向内堂主座的李瑄里揖手一拜。
&esp;&esp;在李瑄身后,挂着一副宰相张说用楷书亲手写的书法: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。
&esp;&esp;夜还未消尽,红日已从江上升起。江上春早,旧年未过,新春已到。
&esp;&esp;这种充满乐观,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,正应李瑄此时的身份。
&esp;&esp;李瑄跪坐在席上,也给裴遵庆一种奇妙的感觉。
&esp;&esp;“你是老臣,不用那么多礼节!”
&esp;&esp;李瑄起身让裴遵庆在矮桌对面坐下。
&esp;&esp;裴遵庆今年已经六十五岁。
&esp;&esp;他从开元中期开始为官,兢兢业业三十多载。
&esp;&esp;裴遵庆多任职不重要的官职,算不上大臣,他又不愿意依附李林甫,直到李瑄拜相时,才提拔了他。
&esp;&esp;一般人在这个年纪,基本上已经半截入土了,但李瑄知道裴遵庆的仕途生涯才刚刚开始。
&esp;&esp;历史上的裴遵庆活了八十五岁,耄耋之年,在这个时代绝对是长寿。
&esp;&esp;现裴遵庆任工部员外郎,被杨国忠排斥在权力中心。
&esp;&esp;“谢秦王!”
&esp;&esp;裴遵庆再拜后,在李瑄对面坐下。
&esp;&esp;“国泰民安,在于吏治。房谋杜断,贞观大治。姚宋整饬,定鼎开元。自古也有郡县治,天下安的说法。以前本王当宰相的时候,多有掣肘,无法实施好的政令。现圣人给我绝对权力,我来征求卿的意见。”
&esp;&esp;李瑄认为裴遵庆是治吏的好人选。
&esp;&esp;他经验足够,又藏器于身,在天宝初年担任吏部员外郎的时候,他就被誉为“吏部第一人”。
&esp;&esp;任路嗣恭为刑部尚书,杀死杨国忠、五杨,只是李瑄稳定天下的第一环。
&esp;&esp;开元盛世,实际上留下许多积弊,又有李林甫、杨国忠将个人利益,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。
&esp;&esp;说地方郡守、县令,有超过一半都是酒囊饭袋,毫不为过。
&esp;&esp;这种背景下,国力恢复到开元时期,整饬吏治至关重要。
&esp;&esp;只有百姓勉强温饱,才使华夏民族进行螺旋式上升。
&esp;&esp;“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国家想回归开元初期,秦王以及王公贵族还要以身作则,杜绝一切奢糜无度。最好让世人看到您的决心。”
&esp;&esp;裴遵庆向李瑄回答道。
&es
BL耽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