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[玄秦学者]:此处应该秦始皇
&esp;&esp;秦政扫了一眼群聊,对此并不意外。
&esp;&esp;[秦始皇]:若天下只剩朕之大秦,自然该用杂学之道。
&esp;&esp;以前诸子百家有的挑,才惯得他们那么嚣张。只剩大秦之后,不肯向大秦低头的百家就给他滚去当庶民,难道还指望大秦捧着他们?
&esp;&esp;昔年的六国都不惯着这群家伙,你爱走不走。你走了有的是其他学派其他学者来投,寡人可不是非你不行。
&esp;&esp;到了大一统王朝,更是如此。
&esp;&esp;秦朝的儒生只敢嘴上逼逼赖赖,努力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。实际上因为法家独大的缘故,他们的政治话语权根本不高。
&esp;&esp;反而是后世王朝只剩儒家子弟之后,一个两个嚣张得不行,还喜欢抱团给皇帝脸色看。
&esp;&esp;秦政趁机教导儿子:
&esp;&esp;“大一统前不好重用杂家,是因杂家同时得罪了所有学派。不像只用百家中的一家,不会与各派都树敌。”
&esp;&esp;“而大一统后,百家即便不满大秦也为之奈何。诸如儒家,也不过是在名声上编排一二罢了。旁门左道,贻笑大方。”
&esp;&esp;扶苏睁着大眼睛看父亲:
&esp;&esp;“嗯嗯!”
&esp;&esp;秦政对上他纯稚的双眸,顿了顿。
&esp;&esp;他问道:
&esp;&esp;“阿苏听懂了吗?”
&esp;&esp;自己现在就和儿子讲治国之道是不是太早了一点?
&esp;&esp;扶苏开心地说:
&esp;&esp;“听懂了!阿父现在唯我独尊,所以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不用顾虑那些家伙。”
&esp;&esp;秦政对这个回答还算满意,一岁多的崽崽能总结出这一点就够了。他怕就怕儿子跟后世那些道德感过高的皇帝学,天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,畏首畏尾的。
&esp;&esp;为了好名声就无限制地向臣子妥协,就算一时得到了夸赞,以后也会遭人嗤笑。何况这对大秦也非常不利,堪称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&esp;&esp;不过想想扶苏现在折腾人的劲……
&esp;&esp;秦政觉得比起担心儿子为了名声向臣子妥协,还不如担心儿子过于不在乎名声,被臣子骂吧。
&esp;&esp;果然还是应该往腹黑了养。
&esp;&esp;秦政决定仔细听听他家太子在其他位面是怎么做到一边干坏事,一边被所有人夸赞的,然后让扶苏去学一学。
&esp;&esp;[陈寿]:二世虽然重用杂家,却并没有将杂家捧上当初法家的地位。他似乎格外喜欢用制衡之道,令儒、法、杂、兵几家互相牵制。
&esp;&esp;[陈寿]:秦初名臣贾谊曾写过一篇策论,分析二世此举。他认为,二世重法是因法度可以规范臣民,使臣民不敢生乱。重儒是因儒学可以安定人心,使万民向善、自我约束。重兵是怕大秦日后懈怠军事,步上齐国后尘。
&esp;&esp;[陈寿]:除此之外,另有一商家在二世一朝兴起。他们宣扬以商治国,用经商手段打击六国余孽。因效果拔群,迅速成为大秦风头最盛的学派之一。
&esp;&esp;[陈寿]:根据前朝丞相匡衡的溯源,商家应是二世授意创立的,以管仲的制鲁之法与商鞅的穷民之道为基。
&esp;&esp;[陈寿]:二世不仅着意维持多派并立、以杂学为首的朝堂体系,还主动出手增加学派数量,十分大胆。
&esp;&esp;一般人搞制衡都怕玩脱了,不会拉进来太多的势力下场。而且制衡也不是那么好玩的,一不小心就要翻车。
&esp;&esp;陈寿因而觉得二世过于不顾后世皇帝死活,只顾自己快活。
&esp;&esp;秦政:欲言又止jpg
&esp;&esp;虽然陈寿说的也没错,他家扶苏就是这个性子。但到底当着这么多人的面,他还是得给儿子找补一下的。
&esp;&esp;[秦始皇]:三两党派制衡,自然容易翻车。一旦帝王手段不足,便会叫一党独大,威胁皇权。
&esp;&esp;[秦始皇]:然党派过多,便无法成事。只要掌权者不过分愚蠢,反而利于统治。
&esp;&esp;[东吴大帝]:不错,正是这个道理。
&esp;&esp;作为多年窝在东吴玩制衡的专业人士,孙权在这方面可太有经验了。
BL耽美